

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石碾,石碾的发明大大便利了老百姓的生活。在解放战争时期,咱们革命老区的“沂蒙六姐妹”用石碾压粮食做煎饼支援前线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石碾为了一代代子孙圆圆的梦想,磨蚀了青春的年轮,但抹不去游子们浓浓的乡愁。石碾是我们这代人独有的记忆,它纵使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屹立不倒,就像咱农村人的脊梁,撑起了几代人的幸福。
好多从外地到我们这旅游的人,见到石碾好奇之余,也惊叹它的朴实,因它有刚毅无比的身躯和奉献的伟大情怀。现在农村条件好了,体力活完全可以用机器替代,但村民们仍然没有完全抛弃它。现在基本上每个村都还保留着石碾,只是用的人少了,留下的更多的是村里人的念想。它没有机器那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想碾什么随时都可以碾,不花一分钱。村民把粮食、硬菜、瓜果用碾碾碎,加工制作后的食物色香味俱全,变成纯绿色加工食品。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常天不亮就起床去压粗粮,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时期,母亲仍然能把我们兄妹几个都照顾的很好。记得最深的是母亲秋天收了玉米后,把晒干的玉米粒碾碎,做成玉米糊摊成煎饼,那叫一个香,要是再掺上点地瓜面儿,那味道是更上一层。那是一种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母亲的味道。现在一些在外地或者城里上班的人逢年过节回到农村老家都会带回去一些用石碾纯手工制作的辣椒酱、韭菜花酱,这种浓浓的家乡的味道是冷冰冰的机器做不出来的。
现在用石碾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些石碾甚至被遗弃在角落里,有的则被人花高价买走去搞民俗旅游。现在农村结婚的人家仍然还会在石碾上盖上大红纸,以图喜庆吉利之意。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还会把一盏盏美丽的花灯放在上面,祈求好运。石碾养育了乡亲们,我们也向它寄托了那份浓浓的乡愁!(作者:麦子花)